余吉安的童年是在馬來西亞加里曼丹島的沙撈越州古晉市度過的。家門口的那條沙撈越河,串聯(lián)著余吉安關于故鄉(xiāng)的種種回憶:炎炎夏日里,余吉安和伙伴在河里“洗涼”、戲水。洪水來襲時,洶涌河水漫過河岸,淹沒果林,沖毀房屋,余吉安一家人被鄉(xiāng)親用一葉扁舟救起,才得以幸免于難。這些與河流相關的童年記憶,最終化作了一個堅定信念:治水。
1954年,不顧家人反對與馬來西亞愛國華僑青年一同回國;高中畢業(yè),報考武漢水利電力學院水電站建筑專業(yè);大學畢業(yè)后,奔赴云南山區(qū)建壩、修站,一干就是一輩子……84歲的余吉安對自己的每個選擇都問心無愧。以下是他的自述。
“我們回到祖國懷抱啦”
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!”1949年,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馬來西亞,當時我16歲,聽到這樣振奮人心的消息,我心潮澎湃。不久,《人民畫報》在馬來西亞發(fā)行,我看到新中國的嶄新面貌,聽到祖國呼吁海外僑胞回國參加建設的號召,心中蠢蠢欲動:我要回去建設新中國。
然而,當時的馬來西亞,還處于英國殖民統(tǒng)治中,執(zhí)政當局不允許華僑青年出境回中國。1952年,我們當?shù)厝A僑青年成立“青年社”,反對英國殖民統(tǒng)治,受到執(zhí)政當局的鎮(zhèn)壓。于是,一些“青年社”的進步青年,徒步翻越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的邊境,從印尼首都雅加達乘坐郵輪回到中國。這些率先回國的朋友,紛紛給我們來信,述說他們在祖國受到熱烈歡迎,并開始讀書、工作的故事。朋友們的親身經(jīng)歷更加鼓舞了我。1953年,馬來西亞執(zhí)政當局允許華僑青年直接出境回國。經(jīng)過半年多的準備,說服反對我回國的母親,1954年3月20日,我在親友的送別中登上回中國的郵輪。
先從馬來西亞古晉市坐輪船到新加坡,再由新加坡轉(zhuǎn)乘從印尼出發(fā)的“芝萬誼”號大郵輪,經(jīng)過五天五夜的海上漂泊抵達香港,再由香港坐火車抵達羅湖橋。“我們回到祖國懷抱啦!”當我們走下火車,排隊走過羅湖橋,來到還是小漁村的深圳,一顆飄蕩的心終于落了地。
從深圳坐火車抵達廣州后,我們受到廣東省僑委的接待,就未來去向填報志愿,我選擇繼續(xù)讀書。經(jīng)過在廣州石牌華僑補校的簡單補習,我在1954年7月通過統(tǒng)考,前往上海市曹楊中學就讀初二,之后作為三好生保送直升本校高中。1959年高考后,我遵從兒時“治水救災”的心愿,報考武漢水利電力學院(今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),就讀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筑專業(yè)。1964年,我順利畢業(yè),分配到水利電力部昆明勘測設計院工作,滿懷熱忱地奔赴祖國西南邊陲——云南。
“再艱苦的日子都會過去”
在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以禮河水電站工地實習一年后,我來到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綠水河水電站工作。這是我正式開始水電建設工作的第一站。作為一個初出茅廬的水電新人,我滿懷熱情,期待著在祖國的大好河山間有一番作為。
當時,全國的水電建設事業(yè)方興未艾,云南的水電建設工作剛剛起步,綠水河水電站作為一個裝機容量5.75萬千瓦的中型水電站,在當時已屬于云南排得上號的大水電項目。在綠水河水電站項目,我主要負責引水隧道、調(diào)壓井相關建設工作。每天我的工作就是跑工地、做測算、畫圖紙,有時頂著烈日,有時冒著暴雨,風雨無阻地步行四五公里到施工現(xiàn)場收集資料。
有一次,我在施工現(xiàn)場發(fā)現(xiàn),一處壓力引水道和壓力管道銜接處的調(diào)壓井,尺寸有問題。經(jīng)過多次現(xiàn)場查對,我確定是前期測量隊的測量出了問題。然而,當時施工計劃已經(jīng)基本確定。如果按照原本施工計劃施工,可能大大增加工程量;如果修改施工圖紙,則要重新計算相關數(shù)據(jù),工作細致且繁瑣。為了盡可能不增加工程量、拖延工期,在設計代表組的同意下,我著手調(diào)整調(diào)壓井的位置。當時,施工圖紙全靠手繪,計算數(shù)據(jù)還是用計算尺手算,修改圖紙需要在透明底圖上,用手工刀片慢慢地刮,既要抹掉原有痕跡,又不能刮破底圖。經(jīng)過多次實地測算和一系列修改工作,我成功修改了調(diào)壓井的位置,在不影響設計原則的前提下,盡可能減少前期測量錯誤帶來的工程量。事實證明,我的修改方案可行,問題圓滿解決。
像這樣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(zhàn)還有很多,但我一直堅信,再艱苦的日子都會過去的。每次遇到困難,同事就聚集起來共同探討解決辦法。大家一起工作、一起吃飯、一起聊天娛樂,整個水電站項目的工作氛圍非常團結(jié)上進。在那個年代,我們相繼參與了毛家村水電站、鹽水溝水電站、三九股水水電站等云南第一批水電站的設計建造工作,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,我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水電工程師。
“曾經(jīng)引進來,如今走出去”
1982年,一個創(chuàng)造中國水電紀錄的項目在滇貴交界的深山巨谷中孕育——魯布革水電站開工了。這是中國首次利用世界銀行貸款并實行國際招投標、引進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建設的水電站,被譽為中國水電基本建設工程對外開放的“窗口”。
我所在的昆明勘測設計院是魯布革水電站的設計單位,工程的引水系統(tǒng)工程、發(fā)電機組設備、水輪機和球閥設備等不同部分,分別由日本大成建設株式會社、德國西門子公司、挪威克維聶公司等海外公司提供。當時,我作為工程師,主要負責壩工工作,參與了心墻堆石壩的設計建造,這也是大壩修建的關鍵技術之一。當時,負責其他工段的日本技術人員與我們的直接交流并不多,但他們嚴格的管理制度讓我印象深刻,盡管他們只有十幾個技術人員,但每天準點上下班,如期完成工作任務,工作效率非常高。這和當時我們相對松散的管理模式形成鮮明對比。受日本團隊的啟發(fā),我們公司也改進人員管理制度,精簡管理人員,顯著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隨著設計經(jīng)驗的不斷積累,我的研究成果逐漸產(chǎn)出。在參與魯布革水電站工程期間,我參與高土石壩筑壩關鍵技術問題的研究,成果匯編在《高土石壩筑壩關鍵技術》一書中。此后,我在參與華能小灣水電站設計工作期間,參與泄洪消能布置方案設計研究和水墊塘保護型式及襯砌結(jié)構(gòu)穩(wěn)定研究,成果獲得“八五” 國家科技先進獎(集體),個人獲水利水電規(guī)劃設計總院科技一等獎。
1990年,魯布革水電站全部建成;2012年,華能小灣水電站全部建成;今年6月,中國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首批機組發(fā)電……如今越來越多的水電建設人才已走出國門,把中國水電技術帶到世界多國。曾經(jīng)引進來,如今走出去,能見證和參與中國水電技術的突飛猛進,我與有榮焉!
評論